“碳中和”效应不容小觑 绿色债券市场持续扩容

2021-05-07 08:51:12

来源:新华财经

在“碳中和”、ESG、可持续等概念日益被市场所接纳的大背景下,2021年一季度以来,国内绿色金融市场迎来繁荣发展期,据机构统计,截至4月20日,2021年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达1446.4亿元,如果按照去年同期比例推测,那么今年绿色债券的总体发行规模或有望突破4000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在推动国内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绿色债券市场持续扩容

根据东方金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境内共有82只“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涉及规模达1185.76亿元,其中包括9只绿色金融债、7只绿色企业债、28只绿色公司债、22只绿色中期票据、4只绿色超短期融资融券、9只绿色ABN和3只绿色企业ABS。可以看到,一季度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的数量同比增长了51.85%,规模同比多增132.10%。

不仅如此,一季度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1.42%。自2016年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累计已达793只,规模为1.26万亿元。

据记者了解,尽管绿债发行规模及数量仍以银行间市场居多——2021年一季度,有超半数(42只)绿色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较去年同期提升12.84个百分点,但交易所市场亦紧随其后,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包括中信建投证券在内的多家机构判断,2021年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强化,绿色债券有望在“碳中和”的带动下迎来发行高峰。截至4月20日,2021年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达1446.4亿元,如果按照去年同期比例推测,那么今年绿色债券的总体发行规模或有望突破4000亿元。

“碳中和”效应不容小觑

步入2021年,“碳中和”债券的创新推出成为了我国绿债市场的一大亮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碳中和”债已成功发行了32只,规模达到551.35亿元,债券类别涉及公司债、超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证券。

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碳中和”债的募集资金用途主要集中于新能源、绿色建筑、清洁交通等领域,这也正是实现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力点。

通过实践,不难发现绿色债券贴标“碳中和”,更有利于使投资者识别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满足气候投融资需求。

来自东方金诚的研究观点则指出,“碳中和”债是金融机构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金融机构可借此在配置社会资源、引导和塑造产业结构、促进绿色投资和消费等绿色低碳实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日前亦公开表示,就国际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碳金融与碳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碳金融能为碳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为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为激活与管理碳资产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长期资金参与。此外,碳金融交易工具和碳金融融资工具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也将强化碳交易的激励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企业主动积极参与碳交易的意愿,有利于碳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业界普遍预计,未来围绕碳排放权的债券、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将不断增加,各类企业应积极开展碳盘查,摸清碳家底,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制定碳减排规划与实施路径,加强碳资产管理。彼时,国内的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大对碳金融产品的研究投入并适时开展产品创新,在落实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中积极发挥作用。

规则体系建设尚待完善

尽管发展潜力毋庸置疑,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依旧面临政策推动明显、绿色投资意识不强、募集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现象等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尚未形成专门的社会责任投资人群体,大部分投资人对投资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偏好并无明显差异,聚焦点仍在于风险和收益,对绿色因素的关注度有限。

“另外,目前管理层对发行人本身的税收、补贴等财政手段运用保守,在面临更繁琐的绿色债券发行程序时,筹资主体往往缺乏激励。”中信建投证券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文涛指出,“多重监管也提高了企业发行绿债的成本。”

业界专家建议:就供给端考量,监管层可以统筹利用贴息、财政补贴、设立绿色公司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优惠政策支持绿色公司债券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部门参与绿色债券市场的发行;需求端方面,建议培养投资人群体社会责任意识,给与投资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市场主体加强合作。

其二,建议管理层进一步制定、明确绿色债券发行、管理、信息披露的监管细则,明确负责部门,打造简明、清晰、友好的政策体系。在信息披露方面,可采用定量的方式,凸出各种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每年向监管机构提交信息披露报告;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绿色债券的发行和信息披露,降低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对于闲置资金,应统一规定使用范围,并且使用情况应形成报告,对不按规定使用募集资金的发行主体应该采取处罚措施,保证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测算,在达到“碳中和”目标的预设下,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按照每年1.5%左右的折现率,则每年用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在4万亿元以上,而政府只能支持10%左右的资金,还有90%必须依靠社会资本。后续,在“30·60”目标下,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尤其是“碳中和”债市场存在显著缺口,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值得期待。

关键词: 碳中和 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