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同人编辑的不同人生

2021-02-22 10:36:27

来源:互联网

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次年改名《新青年》。直到1917年1月由沪迁京,《新青年》一直由陈独秀主力撰写、个人编辑。

1918年1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四大文学改良运动“台柱”的联合推动下,由陈独秀一个人主编的《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起开始转型为由六名北大教授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即同人之间志趣相投、目标一致、自由结合、分工合作、无偿供稿、轮流编辑。《新青年》也正式由一个安徽籍编辑人作者群主导的地方性刊物,转变成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并与北京大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校一刊”的新文化运动主阵营。

作为同人刊物出版的《新青年》共有四、五、六三卷,起于1918年1月,止于1919年11月。第四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出版时间为1918年1至6月。第五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出版时间为1918年7月至12月。第六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后来加入的李大钊和高一涵,接替了预备出国的刘半农和陶孟和。由于五四运动爆发及陈独秀被捕,第六卷的出版时间相对拉长,从1919年1月延展至11月。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同人内部出现了主张谈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主张谈实际问题和实用主义的分野。学术与政治的殊途使得同人最终走向分裂。1920年2月,随着陈独秀离京南下,《新青年》从第七卷起重新回到陈独秀一人主编的状态。

关键词: 新青年 同人 编辑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