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幽灵工人”?一书给你答案: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都算

2021-02-28 10:30:52

来源:互联网

随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深进,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也经历着急剧变化,被称为“幽灵工作”的按需零工经济出现正是此历史变革的表征之一,这也将是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就业趋向。《销声匿迹》一书是美国微软研究所计算机及人类学专家玛丽和西达尔特共同编著的作品,两人带领团队实行一项长达五年的名为“销声匿迹”的调研活动,通过调查美国和印度线上任务平台工人的生存境况,揭示“幽灵工作”这一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就业模式及经济生态。

自21世纪初以来,“人工智能将夺取人类工作机会”的预警就频繁出现在大众视听当中。时至今天,从智能客服,无人驾驶、仓库、柜台的出现,到富士康工厂引进机器人裁员6万工人,再到新加坡公园使用机械狗做治安巡逻等,无不印证着越来越多的非技术性岗位已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工作岗位出现,这些依靠人力劳动、作为自动化技术不可或缺部分的新工作,驱动着大量手机软件、网站和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便捷的产品服务,如我们熟悉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内容审核员、图像鉴黄师等。

换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自动化产业升级的同时又衍生出新的工作,然而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却普遍处于一个被隐匿的“幽灵状态”,消失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视野,经受着缺少保障和福利的生活处境。

因此,研究按需零工经济的成因、现状及背后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原理,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从现实层面多角度地探索改善零工群体的待遇,是《销声匿迹》调研项目及成书的根本目的与宏旨,也是我们每位劳动者都应思考的切身利益与时代命题。

为了“不劳动”而产生的劳动

“幽灵工人”泛指在线上任务平台承揽企业外包工作的个体劳动者,属于美国“零工经济”的一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美国企业因经济衰退急需压缩成本规模,大量聘请临时短工代替全职员工,这种企业与个人、劳务承包商短期合作的劳务方式被称为“零工经济”。到了21世纪初,互联网产业崛起,以亚马逊为首的一批科技公司创立线上任务平台,企业把外包业务在平台上发布,个体劳动者注册成为平台会员后可在线申请领取这些任务,完成后获得酬金。与以往的零工方式相比,任务平台的所有流程都在网络上完成,灵活的工作时间与地点深受年轻人欢迎,为迅速扩张的互联网企业供给源源不断的“数字化零工”。

表面上看,“数字化零工”从事的多是简单、重复性高的非技术性工作,起到辅助计算机程序的作用,如数据录入、图像鉴别、视频对白翻译、数据库优化等,但实际上正是依靠这些人工辅助环节才全面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进程,“哺育”了现今的数字化经济。人力工作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产业的必要作用,是由“自动化最后一英里悖论”决定的:在AI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需要人工去训练和纠错,当它实现某项功能时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新任务、新应用需要人类去解决,这些任务不断推进自动化的边界,以至于自动化的终点线始终在变而永远无法达至。简而言之,自动化的最大悖论在于“使人类免于劳动的愿望总是给人类带来新的任务”,数字化零工恰是为了适应我们“不劳动”所产生的劳动需求而存在。

玛丽和西达尔特认为“人工智能加人类计算”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亦是新型生产力的体现,将决定社会的经济形态与用工模式,传统的劳动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以数字化零工为代表的按需用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证明了这种变化的发生。

据多机构统计,2018年全球零工经济规模为3.7万亿美元,美国3.2亿人口有5400万人从事零工工作。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预计全球劳动市场的零工数占比会进一步大幅提升,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及互联网强国,随共享经济平台、网络众包、直播带货、微商等新商业形态蓬勃发展,企业与个人的业务合作、劳动者个人自雇的模式日趋普遍。据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零工经济人数约为1亿,到2036年预计将达到4亿,当中以从事互联网相关行业的人数占比最高,并且随消费市场下沉,零工人群从以往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开始向县级地域扩散。同时,从十九大“灵活用工”“社会化用工”“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等从政府层面提出的名词,足以看出我国用工市场前景的变化走向,长久以来我们习惯的全职工作方式将被重塑。

残酷算法损害劳动者权益

数字化零工的困境,从《销声匿迹》提供的丰富个案能总结出几个主要方面:一、工人低廉的酬金,超长劳动时间;二、工人不受劳动法与社会福利体系保护,缺少维权申诉的渠道;三、线上任务平台的“共享资源”“按需匹配”模式,把雇佣的交易成本转嫁给企业,把本该承担的雇主责任转嫁了给工人,避开政府与公众的监管;四、工人缺少类工会组织,不能维护自己的劳动价格,恶性竞价情况频现。

企业选择业务“外包”,本质上是为了削减人力成本,因而缺乏主动提升外包人员待遇和福利的驱动力,而且为了打造“高科技”“智能化”的公司与产品形象,企业对外宣传时会刻意淡化甚至隐瞒外包工人的存在。线上任务平台实际上已成为虚拟的劳动力市场,但平台把劳动者定义为自己的“用户”,以“用户服务条款”取代具约束力的“劳动合同”,使劳动者在法律上既不受雇于平台也不受雇于企业,若发生劳资纠纷皆由劳动者个人自负。同时平台把寻找人才、入职培训、维系工作责任关系等成本转嫁至请求外包的企业身上,企业又会想方设法把成本分摊到劳动者身上,越发加深后者负担。

书中还特别指出“残酷算法”对工人的隐性伤害。《人物》杂志曾报道过,外卖平台配送系统的“最优算法”并没有把天气、封路、骑手突发身体状况等意外因素考虑进去,定出不合理的超短配送时间,致使骑手们疲于奔命、交通伤亡事故频发。美国与印度的线上任务工人也有着类似遭遇,在欠缺人性化考虑的算法驱使下承担着超负荷的劳动量和时长,完成任务后还会因系统出错而拿不到酬金。

以上现实皆凸显出一个核心问题:与按需用工经济适配的劳动保障及企业监管法规的缺席。

美国现行的劳动法诞生于20世纪初的工业化时代,其设计主要面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产业,保障的对象是全职员工加工会组织的劳方主体,对规范用工的思考多是以工厂那样有固定场所、长期雇佣合同、相当比例体力劳动的用工环境为预设范本。到了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雇佣模式多样化,劳方主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工业时代相对单一的设计思维显然跟不上现实变化,无法体现新型的劳动关系,因而让企业、人力中介平台等资方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由美国的情况可见,原有工业时代的劳动法规与今天的数字化经济之间已产生不同步之处,亟待调整改良,新劳动法规的出台需要政府与社会各层面通力合作,凭借集体意志力量方可实现,可谓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良好零工经济环境需要全社会努力

单靠振臂高呼不足以推动一场社会变革,还需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销声匿迹”项目团队从政策制定者、企业主、算法设计者、大众消费者等多向度进行探索,结合大量商业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具实操性的建议。

尽管《销声匿迹》研究的是美国的零工经济生态,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是在美国社会语境下来考虑的,但对我国零工经济未来的良性构建仍有着不少值得参考之处。

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目标,社会的经济结构也经历着急速变化,传统工业时代的大企业组织形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迫使企业做出变革来拥抱变化。变革当中企业承担的风险成本,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必然会有部分转移到劳动者身上,从2008年《劳动合同法》及2013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颁布后,企业纷纷采用全职员工+外包人员+临时工的多元化用工模式便可见一斑。

无论是多元化用工还是按需用工皆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代价,但随之而来的劳动关系矛盾,如技术性失业、收入分配恶化、就业稳定性下降、传统劳工保障失效等情况日益明显,并且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大批自由职业者退休生活如何保障更成了严峻考验。我们现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定义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劳动者的雇员身份,否则就归入劳务关系。劳务关系中的劳动者属自营个体,因而雇佣者对劳动者并无人身责任,更不用承担保险、退休金等福利责任。按照劳动法的界定,当下大部分零工从业员被归为自营个体,与雇主的关系属于劳务关系,这是造成他们困境的原因之一。

这种雇员与自营个体的二元区分,让基于传统全职人员的劳动关系定义明显不再满足数字化时代的用工变化,劳动法规和社会福利援助体系的调整需求变得日渐迫切。当然,任何法案的修正、出台都并非易事,当中需考虑平衡的因素极为复杂,不可能短期内实现。但与零工群体共生于经济生态圈内的企业、平台和消费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个群体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认识到自身从数字化经济所获取的利益,便捷高效的服务及生活方式离不开他们的艰辛努力,从而应承担起相关的社会责任,做出必要改变。

总而言之,迎接未来就业市场的变革与冲击,构建与生产力适配的和谐劳动关系,为按需经济带来可持续性发展,避免劳动者的权益与尊严“销声匿迹”,最终创造更美好的时代生活,需要社会各层面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战略合作视野,以及每个个体的持续关注与努力。

关键词: 幽灵 工人 一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