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燕归来 这个北京大爷擅长做这些“小玩意儿”

2021-03-04 11:46:25

来源:互联网

在策划老北京民俗“小玩意儿”——“耍货”(现称“玩具”)专题时,两个古老的民间小物件牢牢地拽住了我的目光——未见实物,虽然只是画册上的两张图,造型并非有鹤立鸡群气象,但是一股莫名的好奇心驱使我想跟它们会一会。

几经周折,跟先前采访过的面塑传承人彭小平老师聊起此事,他说有一位老哥——王文运是把好手,擅长做这“小玩意儿”。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这样,我敲开了王文运老爷子位于北京通州的家门。老爷子身材魁梧,面色朗润,慈眉善目,说起话来倍儿“哏儿”。边嘱咐老伴儿沏茶边说:“捣鼓这些‘小玩意儿’就是占地儿。”

记忆中的风景

太平燕,又叫“甩燕儿”,外观模仿的是“北京雨燕”。

甫一坐定,总算一睹了我心心念念的“小玩意儿”的真容,老爷子示意我上手试一试,“从未玩过,哪儿会这个啊?”我心想,便抓起其中的一个转起来,露怯得很,居然还把丝线给玩打结了。老爷子笑了笑,接过我手中的“小玩意儿”,瞬间转动自如,只听见耳畔传来“嘎吱嘎吱”声响,一声紧过一声,如在击鼓催征,名曰“吉祥鼓”。另外一个大它几号的就是“太平燕”,老爷子起身挪到客厅中央“耍”起来,“叽叽”“嚓嚓”声音撵着声音似在推圈划拳打太极。

两个“小玩意儿”都会“发声”,华山论剑,难分伯仲。吉祥鼓,更侧重声响,轻摇慢转,声若鼓瑟,转速急遽,嘈嘈如急雨;太平燕,上下翻飞,模样楚楚可人,声似雨燕呢喃,清越熨帖。都是老北京人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小玩意儿”。

可是,在很长一段年月里,难觅其踪,一些人慨叹道:“绝迹了,太可惜,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小时候谁没玩过。”

据史料记载,太平燕,又叫“甩燕儿”,外观模仿的是“北京雨燕”(也就是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系老北京“耍货”中的一种节令玩具,多见于春节庙会。

吉祥鼓,也有人叫它“好运鼓”“吉利鼓”“摇摇鼓”“转转响”,起源于古人制作的陶鼓,随着时代演变,其逐渐演化成老百姓祛病辟邪、祈求平安、唤来财运的一种民俗“小玩意儿”,也是春节庙会上备受孩子青睐的一种“耍货”。

春节,老北京人,尤其是孩子不去逛逛厂甸庙会,等于没有过年。孩子们多半迷的是“耍货”摊儿,见着“小玩意儿”走不动道儿,哭着喊着要带回家,小贩见状遂大声吆喝起来:

小玩意儿,独一份儿

小孩玩着真有趣儿

不给买,噘着嘴儿

撒泼打滚不愿意儿

一对一对掉眼泪儿……

大过节的,拗不过小孩的哭闹,大人们只好掏腰包。

在很多民国文人的笔端下,抑或呈现旧京春节民俗的影视镜头中,不难发现这常见的一幕。

然而,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等诸多因素制约,庙会一度取消,市场急剧萎缩,过去靠“耍货”糊口的手艺人,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给孩子们带去无限欢乐的一些“小玩意儿”也渐渐定格为一代老北京人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耍货”也能谋生

童年是回不去了,但是父辈们制作“耍货”的一招一式如计算机编程般都录入了老爷子的脑瓜子里,这辈子是忘不掉了。

每个年代都有专属的记忆。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地往前开,很多事与物都在随风而逝,但是在迅疾而过的一帧帧风景里,总有一些东西搁浅在隐秘的角落,不断地被一些人拾起、回味。

捡起祖上的老手艺,是王文运组建了小家庭

关键词: 京津 归来 这个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