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种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真知灼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说,粮食安全的基础在耕地,希望在科技,应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种子是决定粮食单产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李成贵说,就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而言,从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利用、育种理论和方法,到品种培育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创新效率和产业化水平偏低,新的技术成果得不到推广,种业企业小散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通过安全认证的新品种不能总是‘待字闺中’,应尽快加大试验示范范围。”李成贵建议,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农作物DNA指纹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遗传相似度要求标准,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管理。
李成贵还建议,积极推进科企合作,让科学家创造价值,企业家放大价值。他举例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采用科企合作培育的玉米品种“京科968”每年推广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全国领先,实践证明科企合作有明显成效。
除农作物种业外,我国畜牧业种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乔晓玲建议,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发掘生长发育、肉质、繁殖、饲料转化率等重要性状的基因,突破育种技术的瓶颈,建立育种技术平台,加快培育性能优良、产品优质、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全面推动种业示范基地和育种平台能力提升,支撑我国畜禽种源自主创新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