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陕西旅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旅游")这家西北地区文旅巨头正在第三次向上交所主板发起冲击。资料显示,陕西旅游成立于2011年4月15日,注册资本5800万元,主要从事以旅游演艺、旅游索道和旅游餐饮为核心的旅游产业运营,依托华清宫、华山等5A级景区资源,构建了“旅游演艺+旅游索道+旅游餐饮”的业务矩阵:演艺板块以《长恨歌》《12・12西安事变》为核心,索道板块运营华山西峰索道等资产,餐饮板块则以唐乐宫的“仿唐歌舞+宫廷晚宴”为特色。 陕西旅游于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188.95万元、108825.86万元、126270.45万元和51645.5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7207.28万元、42745.09万元、51173.31万元和20439.32万元,2022年至2024年业绩表现尚可,而这其中少不了《长恨歌》这一IP的支持。 资料显示,《长恨歌》这一IP已运营超18年,以“真山真水真历史”的稀缺性和早期内容创新优势,长期霸榜演艺赛道顶端,报告期内,《长恨歌》项目为陕西旅游贡献营业收入分别为7641.06万元、54157.80万元、68081.19万元和29548.77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3.50%、50.12%、54.28%和57.63%,同时,《长恨歌》项目的毛利率更是冠绝同行,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分别达83.23%、84.06%、81.74%,远超宋城演艺等同行40%-60%的毛利率水平。 然而,演艺项目存在着“产能”极限,2024年,陕西旅游的业绩支柱《长恨歌》演出场次已达947场,接近单日3场,单日场次安排已达极限,为增加收入,陕西旅游采用了提高票价的策略,贵宾区A座票价接近1000元,普通区首场票价区间达268-409元,但此举却适得其反,《长恨歌》的上座率从2024年的87.77%骤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7.98%,降幅近10个百分点,而2025年上半年冬季版《长恨歌》仅演出35场,业绩上的反应则是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8.99%,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滑28.37%。 另外,作为陕西旅游的第二业务的索道业务也遭遇困境,2025年上半年仅服务184.95万人次,收入1.65亿元,同比下滑21%,其中,华清宫景区、华山景区和少华山景区的游客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5.93%、-20.81%和0.07%,公司两大运营主体太华索道与少华山索道合计净利润0.89亿元。 虽然陕西旅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但行业总体情况却是欣欣向荣。2025年以来,旅游行业呈现进一步增长态势。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2025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2025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而陕西省的旅游市场表现继续稳步增长,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陕西省监测的51个重点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791.3万人次,同比增长3.11%;旅游经营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6.26%。 在全国旅游行业表现整体向好的背景之下,陕西旅游却业绩表现不佳,公司表示“西安1-6月极端天气预警39次,华山西峰索道仅运营162天,比2023年少15天。”这虽然解释了索道业务下滑的原因,但对于陕西旅游业绩的整体表现欠佳,不可否认的是,其核心业务《长恨歌》IP老化带来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旅游此次拟募资15.55亿元,其中,泰山秀城(二期)7.29亿元,占募资总额的46.88%,3.70亿元用于收购太华索道股权,1.47亿元收购瑶光阁股权,剩余资金投向少华山南线索道、太华索道配套设施及补充流动资金。 但令人不解的是,占陕西旅游此次募资总额的46.88%的泰山秀城(二期)项目,目前其一期仍有上千万元的亏损。目前,由陕西旅游子公司陕旅(泰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运营的泰山秀城一期项目,在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营收1200万元,累计亏损达4200万元,核心演艺《泰山烽火》上座率从33%一路跌至11.89%。 事实上,如泰山秀城(二期)营收不及预期,面对每年的巨额累计折旧,其项目亏损将是个无底洞。陕西旅游也坦言,二期项目建成后前5年每年需承担高达8756.83万元的折旧摊销,若未来募投项目泰山秀城(二期)项目的整体客流量及收益水平未达预期,则存在项目投资回报不足的风险,进而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那么,令市场疑惑的是,在一期项目运营惨淡的背景之下,为何陕西旅游坚持要为二期项目大举募资?其背后的合理性何在?
关键词:
业绩
利率
收购
资源
资产
上交所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