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从两千年前乘风破浪而来

2022-06-07 07:2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6月2日至3日,时逢端午佳节,“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在福建厦门举办,24支大陆队伍和17支台胞队伍,展开龙舟竞渡。赛龙舟,这一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民俗活动,2000年来,风采依旧;赛龙舟,从来不只是一项“运动”,它的背后流淌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灭的身影。

文献记载的龙舟竞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而1935年在河南山彪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铜鉴,和1965年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都有赛龙舟的图案。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节俗,赛龙舟往往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自隋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怀疑。到了现代,闻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论文中,认为赛龙舟是以龙为图腾的古代越民族,在年复一年的为娱图腾神的竞渡活动中形成的。

俗话说,“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里的南,遍及长江以南。民俗活动总是与本区域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地域辽阔,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山川河流,不同地域的古人在历史进程中,为龙舟赋予了不同的传说。

比如,吴国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越国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湖北的秭归和荆州,自然是为了纪念屈原;广东、福建、台湾一带,则源于对龙的祭祀活动和驱瘟辟邪的原始保健文化;云贵高原一带的苗族、侗族、白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喜欢赛龙舟,纪念各自的英雄。

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龙舟竞渡逐渐发展为风靡南方(限于地理条件)的传统体育活动,与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是分不开的。

而随着社会发展,龙舟的“龙”逐渐消退了“神性”,成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象征。鼓声起,龙舟发,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传达着一个共同的朴素愿望:期盼未来的美好生活。崇尚集体协作的龙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集聚在共同的文化轨道。

如今,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贵州省铜仁市、贵州省镇原县的“赛龙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龙舟说唱”,浙江省杭州会西湖区的“端午节(蒋村龙舟胜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端午节(大澳龙舟游涌)”……十余项与龙舟相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从诞生那天起,流传或者淘汰这两种命运就摆在眼前。而能生机勃勃地流传下来的文化,一定是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不是口头认可,而是自觉从事。龙舟文化,正是一个传承着的、拥有无限生命力的民间文化。

1984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把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成立,一时间,各省、市县相继成立了专业的、业余的龙舟队伍。香港在回归五周年时,在维多利亚湾举办了盛大的国际龙舟赛;台湾的端午节十分隆重,往往提前一周就开启各种庆祝活动,基隆河上的龙舟竞渡更是年年举办;“2022澳门国际龙舟赛”于5月29日至6月3日举行。

龙舟也正在“划出亚洲,走向世界”: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21年8月3日,东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首个决赛日,三条龙舟在比赛间隙亮相海之森水上竞技场,这是龙舟作为表演项目,首次被列入奥运会。

历代诗人们不吝笔墨,记录下了百舸争流的盛景:“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唐·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唐·储光羲《观竞渡》);“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宋·黄公绍《竞渡櫂歌》);“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宋·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一》);“竞渡齐登舢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清·钱琦《台湾竹枝词.竞渡》)……

当条条龙舟在江上争相进发,中华民族也从不畏惧风浪,在乘风破浪中驶向未来。

关键词:

推荐阅读

赛龙舟,从两千年前乘风破浪而来

发布于

看哆啦A梦时,我们在看什么

发布于

听,二百年前的神仙斗法

发布于

当邦德遇见莫扎特

发布于

莫扎特的清明之境

发布于

让一束光劈开灵魂的暗夜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