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提醒中学语文老师: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更开放更丰富:全球新视野

2022-11-22 05:50:51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为中国未来而读——2022阅读行动研讨会暨《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商务印书馆举办,这场关于阅读、关于语文教育、关于现代文学的座谈会,引发十万人在线观看。温儒敏耕耘在现代文学领域四十载,将大学课堂上的讲稿进行大众化、时代化的阐释,让“新传统”沉淀并转化到当代“文学生活”中。近日,温儒敏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资料图片)

四十年大学课堂讲稿成书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是温儒敏教授近四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课讲稿的整理、节选和重写,讲析了26位作家40多部(篇)代表作,细读文学作品,分析文学现象,示范多种解读作品的方法。

记者:很好奇这些讲稿是如何保留、整理的?

温儒敏:我198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八十年代末才给中文系本科生讲现代文学基础课。那时候要听老教师怎么上课,再自己写讲稿,我讲《雷雨》就写了两万字。严家炎教授说,这么多怎么可能讲完,应该集中点。我记住了,上课要讲基本的东西,学生自己能看懂的点一下,有争议的、难点,或者学生有兴趣的就多讲点。我在北大讲过七八门课,有研究生课,有专题选修课,但我最看重本科的基础课,一直讲到2011年退休。

我口才不太好,每次讲课都要有讲稿或提纲,每讲一轮都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或者时代的变化做些调整,会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及学术界某些成果融汇进去。前些年,有人劝我把讲稿出版,于是我就把历年的讲稿进行整理、节录、重写,花了大半年时间。

记者:出版这部书到底有什么初衷?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是中文系本科低年级的基础课。我上这门课格外注意“调胃口”,有意识把学生中学阶段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让学生对读书有兴趣,爱思考,同时对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有轮廓性的了解,逐步学会分析文学现象,提升对作品的感悟、体验、评论能力。

而我在把讲稿整理成一本新书时,“拟想读者”不止是大学生,还多了中学生、语文老师和社会读者。我写作时尽量站在读者的立场来重新梳理、阐释现代文学作家作品,邀约读者一起来巡视百年中国的文学画廊,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进入文学鉴赏和评论。

以全新视角走进那些名家名篇

尽管是积累四十年的大学课堂讲稿,但温儒敏告诉记者,几乎每一章都有重写的部分。

记者:重写的都是哪些内容,能举些例子吗?

温儒敏:比如第八章讲冰心体有“不可重复之美”。为何“不可重复”,时代不一样。冰心的作品典雅而纯真,在“五四”时期赢得众多少男少女读者。那种纯真之美,本来很适合青春期的读者。“五四”那样开放的、青春的年代,冰心的出现是必然的。所谓“不可重复之美”,其实文学史上很多经典作品都有,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时代的隔膜去体会和理解。

还有第七章讲《女神》中的“五四摇滚”,重点帮助读者去读郭沫若的诗怎么那么“疯”,那么“不讲章法”。郭沫若在普通读者中似乎“名声”不是很好,但文学史评价很高。我为此专门讲了“两极阅读现象”,让读者站在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女神》那种狂飚突进风格,那种“疯”是古典诗词中所没有的,我比喻“五四摇滚”,现在的读者就会理解接受了。

记者:您是否也想通过对这些名家名篇的解读,帮助语文老师和中学生重视语文的现代文?

温儒敏:有这个心愿。现在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和现代文大体各占一半。由于文言文与古诗词比较难,又有“讲头”,老师可能用更多课时来讲(约占60%以上),而现代文一般能读懂,就少讲,甚至“放羊”了。其实语文主要学习语言的运用,而且是“语体文”书面语的阅读写作,学古文也是为了加深对母语及民族文化的认同,为了增进“语体文”的读写能力。我写这本《讲名篇》,也有意提醒语文老师重视现代文教学,对现代文特别是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更开放,更丰富,让学生更喜欢。我最近要写一篇文章叫《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一”是“语言文字运用”,“三”就是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语文课要有语文特点,即语言文字学习中的薰陶、感悟,通过“语用”把素养其他几方面“带起来”。

没有指望文学成为社会的中心

温儒敏讲了四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但他从来不认为文学会成为社会中心,对于文学阅读的现状他也有清晰把握。

记者:您给一代代大学生都上过课,您感觉他们的阅读有什么变化?

温儒敏:我这些年讲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要读作品,不读作品很难听我的课。但现在的学生读作品的量太少了。很多同学抱怨没有时间,其实是心绪浮躁,静不下来读书。语文老师也读书少了。我出这本《讲名篇》,多少也想鼓励读书,我知道这很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记者:文学界不断在热议文学处于边缘化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温儒敏:文学永远都是边缘化的,不可能变成社会的中心,只有在某些特定时期,才会被重视。现在大家相对而言读书少了。但与此同时,又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在听书,比如听小说、故事、历史什么的,也有相当数量的人要看电视剧,这其中也有文学。很多家长辅导孩子,也在补课读些作品,背古诗典,还有很多人退休后学写旧体诗,这不也是文学生活?

十多年前我就提出了“文学生活”这个概念,呼吁文学研究重视普通民众的“文学生活”。今天很高兴能看到已经发生了这种变化。

关键词: 现代文学 语文老师 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