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对谈|“《我这半辈子》,一次民族性的舞台探索和艺术实践”_全球讯息

2023-05-28 22:42:05

来源:千龙网


(资料图片)

近日,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教授、《我这半辈子》导演黄盈,以“半生跌宕半生悟——话剧《我这半辈子》的‘老舍情缘’”为题,围绕《我这半辈子》的改编过程及老舍先生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展开深入交流。在二人的交谈中,回溯话剧作品的诞生,重温老舍先生的人生与创作历程,向老舍先生学习,与时代对话,向经典致敬。

谈到改编老舍的文学作品,黄盈导演表示:“老舍写的平民,可以很穷,但是一定要干净、体面,一个平民身上也是有尊严的。老舍写的虽然是平民,比如大姐家人、婆婆和老姑奶奶斗法,但无论怎么写,你都能体会他背后关注的不光是家里这点事儿,他有若是觉得不公平,必须仗义出手的那一面。他的侠义精神推己及人,所关注的不止是小羊圈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他希望普天之下都有正义和公平。老舍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一代一代的人。”同时,宋宝珍老师称老舍先生“是以个体的生命视角观测整个民族的现实人生,透露着历史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他是真正关心、体察着这个国家的人。”

提及《我这半辈子》的创作,宋宝珍称黄盈导演有着“上天入地的艺术想象”,“黄盈导演的舞台时空,自由转换,景随人动,非常灵活,幻化无穷。他运用自由的舞台调动,人物一转身,一移步,就进入到另一个时空。在黄盈导演的剧目中,往往一人分饰多重角色,他也吸纳了影偶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福寿全》中由演员操纵的、将演员自己的面部与儿童偶身结合的形象;《我这半辈子》中小年提着的套着童服的人形;都是一种叙事性和假定性有机融合的产物。黄盈导演一直在探讨,在舞台有限的时空当中,怎么样给观众更丰实的内容,更多意的景观,这种探索值得肯定。”

在《我这半辈子》里,无论是北京、伦敦建筑上的瓦片与冬雪的布置,还是几次修改的台面上的水池设计,甚或是主人公舒常顺在伦敦草地上所读的狄更斯与康拉德的书,都历经反复琢磨、思考,“观众在演出的时候不一定都看得到这样的细节,但我们要让演员在舞台上产生表演信念,从而产生表演自信与真实感,让他们能够传递出更好的意味。”

对此,宋宝珍老师表示,“我们常说艺术要守正创新,谈到北京,我们在谈什么?今天的北京是国际大都市,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的结果,是现代文明荟萃的中心。因此,今天的文艺创作,要有一种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姿态,要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文化胸襟,要创造出合乎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精神追求的好作品,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现代意识观察思考,找到北京文化、北京艺术的新定位。”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受东城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改编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的话剧《我这半辈子》,于5月17日-21日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开启第三轮演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