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时隔七年再度召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价值。
在民营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之际,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化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保障弱”问题?如何更好支持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普惠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瑞在接受《中国金融家》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心在于搭建更充分、更高效、更稳健的供需关系。
“相较2018年,本次座谈会更加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产业更高级、发展更协调。座谈会后,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畅通股债贷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具体措施,地方政府也密集推出清欠账款专项行动和产业扶持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春风下,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迎来了良机。”程瑞也告诉记者,“但需要正视的是,民营经济的‘脆弱性’仍客观存在。民营企业‘底子’薄、御险能力弱,在内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市场需求承压,面临拓客难、增收难、增利难,进而现金流紧、避险应急能力弱。”
程瑞表示,虽然近年来普惠金融不断下沉、提质、增效,但仍存在中小行生存压力大、助贷定位模糊、普惠保险发展乏力、信贷资产质量承压等一系列问题,此时的“融资难、保障弱”仍是民营企业“卡脖子”的关键因素。
建立更立体的供求层次
“普惠金融要用更立体的供求层次满足多样性的民营企业需求,让供需关系更充分。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和保险无疑是民营企业最核心的两大金融需求。”程瑞认为,普惠金融不仅是信贷投放,供给主体也不仅是商业银行,而应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丰富普惠保险供给、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同样重要。
程瑞表示,在普惠信贷方面,除继续引导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推动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外,还要更好发挥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及融资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组织的比较优势。而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在进一步落实银行的主体责任前提下,也将利好合规意识高、风险定价能力强的头部互联网助贷平台。
资本市场要更好发挥直接融资价值,为普惠型经营主体提供更灵活长效的资金支持,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农业。这将显著补足仅靠间接融资的短板,共同构建起“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普惠融资体系。保险也要发挥好“民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面向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的普惠型保险要加大发展。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提供多样化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产品,参与防灾防损建设,提升民营企业风险保障能力。
双线结合有助于破除产能瓶颈
“普惠金融要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深度触达民营企业,更兼人工智能加持,让供需关系更高效。”程瑞表示,传统普惠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主要依托于网点,触角的深度和灵活度有限。超过1亿的小微型民营市场主体,基数大、分布广、千行千面,依靠“设网点+建队伍”的产能瓶颈明显,难以支持规模化经营。
互联网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难题,通过嵌入线上化的生产经营场景,扩大了服务半径,提升了作业效率。但线上模式也存在服务边界:一是民营企业需求复杂多样,经营贷产品无法像小额互联网消费贷一样实现标准化;二是长尾型群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触网率低、金融能力欠缺,全线上完成信贷流程的难度较大。面向这部分群体,更需要个性化、顾问式的“身边服务”,为客户介绍和推荐适合的信贷产品。针对国内民营市场主体的复杂现状,线上线下结合——线上渗透场景,线下走街串巷,再加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的科技方式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体验,无疑是当下高效触达、服务民营经济体的合理路径。
程瑞进一步介绍了三类可行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一是银行自主经营,关键环节与其他机构合作模式。如在风控方面与百融、同盾等合作;在获客方面与财务类平台如金蝶、用友等合作;在科技方面,与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科技公司等合作。凭借三方机构在各自垂直领域的资源禀赋和优势能力,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服务民营经济的质效。
二是银行与非银平台合作,补强线下模式。以平安担保“线上业务流程+线下咨询服务”模式为例,凭借其在线下获客、风险分担、科技创新等全流程要素优势,长期配合中小银行为更多普惠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累计服务人群达2480万户,其中约八成流向小微企业主。
三是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补强线上模式。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可逆趋势,甚至成为行业标准。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商业银行拓宽了获客渠道、丰富了服务场景、加速了转化效率、提升了客户体验、保障了信用风险。
“无论是何种模式,根本在于将虚拟的科技、数据与实际的民营企业经营相结合,方为普惠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最高效之道。”程瑞如是说。
更科学的定价机制十分必要
程瑞进一步表示,普惠金融要用更科学的定价机制保障民营企业金融供给的可持续性,让供需关系更稳健。
贷款定价的底层逻辑依据是客群风险,研判风险的来源是信用数据,从缺信息、缺信用到打通信用信息获取渠道、构建信用数据体系,将显著消除金融机构对待民营企业融资“不想贷、不敢贷、不会贷”的顾虑,风险定价也将更加“有章可循”。
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可积极探索“抱团取暖”,实现银行间的开放共享。如山东城商行联盟模式,解决了单一行资源不足、投入乏力的现实,通过共享提升服务小微的共性能力。银行也要积极寻求与外部科技平台、助贷平台合作,把环节打开,将比较优势聚合,形成协同效应。也可在风控、获客、科技方面与科技平台合作。在行业性的模式共建基础上,若相关部门能建立健全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数据库,强化数字化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必将进一步夯实民营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根基,为民营企业的融资供给主体提供便利与保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