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信息打架”需要专业声音-全球焦点

2022-12-07 08:51:03

来源:北京日报


【资料图】

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各路信息也充斥网络,病该怎么看、药该怎么备,其中不乏“打架”之处。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不缺少信息,关键是海量信息鱼龙混杂,还都说得有鼻子有眼,让人一时间不好判断。比如,多版“备药清单”刷屏,但不少被证明不靠谱甚至有一定风险;有人建议补维C、喝电解质水预防,也有说不存在预防之法;针对儿童被感染怎么办,有说法是孩子抵抗力弱、症状更重,需及时就医,但也有说法是孩子普遍比成人症状轻、好得快,尽量在家休养……林林总总甚至互相矛盾的说法,提示相关释疑和科普工作必须跟上,解决莫衷一是带来的无谓焦虑。

很多慌乱其实都源自对未知的恐惧。与之相应,解决之道便在于以明确的、专业的、权威的信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越是焦虑纷扰,专业人士越不能失语,专业解读越不能缺位。特别是在病毒传播、致病机理等专业问题上,相关学者、医护人员深耕领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最有发言权。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相关部门,都应当为他们提供科普的平台,特别是针对那些有“干扰选项”的关键问题,一定要把最权威的声音立起来。专业人士也要遵循听得懂、用得上的原则,讲原理时多摆事实、多用数据,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去说;提方案时多说干货、多出实招,充分考虑基层工作现实情况和可操作性。比如最近热传的“新冠发病7日图”,《阳了怎么办,该不该囤药,一图读懂》等,就有效解答了很多人的现实困扰,得到广泛转发和点赞。诸如此类一目了然的科普探索,还需要更多。

眼下,病毒仍处于不断变异之中,意味着我们的防控政策必然还会因时因势优化调整。在每个“过渡时期”都让社会大众跟上节奏,是立足于趋势变化和底线思维必须要做的工作。当然,这也要求每个人都要自觉提升媒介素养、科学素养。多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少听“小道消息”;多将专业建议转为具体行动,拒绝“听风就是雨”,我们一定能多些笃定、多些信心,将疫情防护网筑得更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