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传统民间艺术在抗战烽火中蝶变

2025-11-02 10:14:46来源:新浪网  


(相关资料图)

1938年,美术家张仃在延安过年,窑洞的白窗纸贴着红黑相间的窗花,活泼生动,喜庆红火,他被这活灵活现的民间艺术深深吸引。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其他教员们也敏锐地发现了陕北这一质朴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他们开始自发地收集整理。艾青的文字记录了他与古元等人在陕北三边沿途的所见:百姓窗棂上,那些质朴的窗花样式引人入胜。鲁艺的教员米谷(吾石),为教学收藏了一批窗花;陈叔亮、力群等美术家也醉心于收集这些民间瑰宝。1946年,艾青与江丰将米谷所藏剪纸精华编印成《民间剪纸》,这是中国第一本陕北民间剪纸集,后又扩充为《西北剪纸集》,留下了珍贵的艺术档案。

当然,美术家们并未止步于收集与整理,他们从这朴实无华的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拿起刻刀,赋予传统窗花以新的生命——创作抗战题材的“新窗花”。

版画家力群与晋西北农村妇女牛桂英合作而成的《八路军骑马》,用剪纸手法表现了骑马的八路军形象,力群创作了轮廓,里面的形象则由牛桂英剪成。画面刻画生动简洁,八路军战士躬身驾马,肩背步枪,身挎背包,背带草帽,看形象应该是穿插于前线与后方的通信兵,这是在抗战时期常见的八路军战士形象。作者根据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准确地抓住了八路军骑马形态与动作,画面之中利用剪纸线条飘动的走向,呈现出人物疾驰的动感。这幅由版画家和农民合作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延安美术家向群众学习的虚心态度。

在古元的木刻窗花作品《民兵》中,头扎羊肚手巾的陕北青年民兵,手持红缨枪与手榴弹,随时准备应对来敌。古元借用了剪纸的艺术语言并以木刻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处理上采用剪纸艺术中阴阳互生的对比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概括和简练。古元创作的灵感来自下乡生活的体验,他曾到延安川口区碾庄乡参加了长达十个月的农村基层工作,这段基层工作经历为他的创作接上了地气,并积累了大量素材。古元善于向群众学习,并用他们熟悉的艺术语言创作出通俗易懂的艺术作品。他从西方版画技法入手,结合民间艺术创作出剪纸版画新形式,在这一时期共创作了24幅剪纸版画作品,除《民兵》之外,还有《学文化》《送饭》《送粪》《播种》《装粮》等,以表现抗战后方陕北群众的日常生活,为宣传抗战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此外,夏风的木刻窗花《秧歌》和《运盐》,也表现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的生活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延安的美术家们将木刻与民间剪纸相结合,表现现实生活,宣传抗战,赋予剪纸新的内涵,让人耳目一新。

除了“新窗花”创作之外,“新年画”运动也在抗战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初期,日寇在华北敌占区利用传统年画形式面向群众美化侵略、污蔑抗战,而不明真相的群众将这些宣传品张贴出来,造成了负面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上级指示“鲁艺木刻工作团”在1940年春节到来之际,刻印一批“新年画”,向群众宣传抗战,瓦解敌人的反动宣传,就此展开了“新年画”战。“鲁艺木刻工作团”设计了多种年画方案,用简陋的工具印制出来,并在年前将一万多张套色“新年画”发送至千家万户,这些“新年画”采用传统年画木刻套色技法,形象简洁生动,内容通俗易懂,色彩鲜明,深受群众喜爱,起到了非常好的抗战宣传作用,夺回了群众抗战思想斗争的话语权。

其中彦涵的《保卫家乡》,巧妙地将传统年画中的神祇形象替换成了抗战中的军民形象。画面借用传统年画的组画形式,右幅塑造八路军和民兵形象:八路军战士肩抗步枪,民兵则背负大刀,他们边走边说,似乎在讨论着刚刚发生的激烈战斗。左幅则塑造了农村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妇女手挎竹篮,篮中可见刚做成的布鞋,左肩耷拉着修补好的八路军军服;妇女旁边的儿童,肩背大刀,手拿红缨枪,头戴虎头帽,一副儿童团员的模样;儿童的目光看向妇人,似乎在询问战斗的情况,妇人目向前方,边和儿童交谈边快步行走,急切地要去慰问前线下来的战士们。这幅“新门神画”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叙事联系,让老百姓和抗日战士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与力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军民团结抗战的决心。其后,彦涵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的新年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成为抗战宣传最具影响的新年画作品之一。

另外还有胡一川的《军民合作》、彦涵的《春耕大吉》、罗工柳的《积极养鸡 增加生产》、杨筠的《努力织布 坚持抗战》等作品,表现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拥军、生产等备战题材,都起到了很好的抗战宣传作用。为了在抗日前线更好地发挥文艺的抗战力量,在木刻工作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更便于工作的木刻工场。木刻工场在抗战中创作了一大批抗战“新年画”作品。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晋察冀敌后考察时,看到每个村庄门上贴着的门神已不是秦叔宝、尉迟恭,而是宣传抗战、手持武器的抗日战士的英姿。今天重观这些作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新年画”中鲜明的抗战主题思想和强烈的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艺术感染力。

从窑洞窗棂到千家万户的门扉,传统民间艺术在抗战烽火中完成蝶变。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作品,不仅是刻刀与木板碰撞的艺术结晶,更是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共同谱写的抗战史诗。正如古元所说,这是“从人民生活的泉水中酿造精神的甜蜜”。

(作者:王雪峰,系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抗战初期 创作 年画 民兵 古元 民间剪纸 抗战时期 美术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