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四大致病因素你知道吗?

2022-05-23 14:43:56

来源:生命时报

有一种“不会呼吸的痛”,正悄悄威胁我国1亿人的健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这类患者由于气道狭窄等结构改变,会感到呼吸困难,有时稍微活动下就气喘,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慢阻肺的发生进展虽不可逆,但它却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四大致病因素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1990~2017年间,我国慢阻肺发病率虽与高社会人口指数(SDI)国家趋于一致,但死亡率存在不小差异,还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我国居民从青春期晚期(15~19岁)到老年,慢阻肺发病率略有上升,但从65岁左右开始呈指数增长,并在95岁以上达到峰值。相比之下,高SDI国家发病率从成年期(25~29岁)到60岁左右略有增加,随后出现波动,最终在95岁以上达到顶峰。在风险因素中,我国女性更易受到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污染和职业暴露风险影响,而高SDI国家女性的主因是吸烟。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达13.7%,60岁以上则超过了27%,65岁后更加高发,防治形势严峻。”相比发达国家,影响我国慢阻肺发病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吸烟和二手烟。吸烟是慢阻肺的罪魁祸首。烟草中有上百种会导致慢阻肺的有害物质,吸烟会引起炎症反应,造成支气管黏膜损伤、变性甚至坏死,破坏细支气管、堵塞小气道,进而导致肺功能下降。约60%~70%的中重度吸烟人群会罹患慢阻肺。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主要也与男性吸烟率高有关。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年龄标准化吸烟率分别为37.5%和2.2%,而美国分别为14.4%和11.7%,德国分别为25.2%和19.4%。另外,我国有7亿以上的人长期遭受二手烟影响,患慢阻肺风险会增加近五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工作场所与家中长时间遭受二手烟侵害,会引起呼吸道症状和慢阻肺,可导致100万例以上的额外死亡。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质(PM)和有害气体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当空气中的PM浓度超过35微克/立方米时,慢阻肺患病风险会明显增加。遭受空气污染的北方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室外有雾霾,室内有烟霾,或是厨房油烟、装修装饰材料污染,不仅会导致慢阻肺发病率升高,还会加速病情发展。

生物燃料。柴草、煤炭等燃料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成分,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氢化物与多环有机化合物等,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可能是不吸烟女性发生慢阻肺的重要原因。

职业性粉尘。在我国,导致慢阻肺的职业风险高于发达国家。当工作环境中粉尘(二氧化硅、煤尘、棉尘和蔗尘等)浓度过大或接触粉尘时间过久,有机粉尘及过敏原等会刺激气道,进而引起慢阻肺。尘肺是煤矿企业最常见的一类职业病,以广泛肺组织纤维化为特征,严重影响肺功能,至今仍无根治方法,增加了慢阻肺的发病几率。

一种损害全身的病

慢阻肺通常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秋、冬寒冷季节症状更为明显,常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加重史。严重的慢阻肺影响肺功能和氧气交换,牵连各系统,因此慢阻肺常被称为“全身性疾病”。

“患者往往早期没有症状,只是轻微咳嗽,活动后略感气短,很多人因此没有足够重视,不易早期发现。”支修益介绍,随着年龄和烟龄的增长、环境职业暴露时间的累积和疾病的缓慢进展,患者会发现自己的肺活量降低,活动后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接踵而至。积年累月,患者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血管疾病、肺癌、中风的风险会增加,还可能出现食欲下降、骨质疏松、骨骼肌肉疾病、肌肉功能减弱等。此外,慢阻肺患者在反复经历呼吸道感染时,还会产生精神心理压力,包括焦虑、恐惧、抑郁等问题,一方面担心身体日渐衰弱,另一方面害怕给家人带来麻烦。

慢阻肺的确会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有调查显示,近10年间,慢阻肺住院患者例均住院费用呈上升趋势;由于长期患病导致劳动能力下降,患者不能继续从事原有体力工作,直接导致家庭经济收入减少;慢阻肺引起的其他医疗费用支出(如饮食营养、家人照顾等)也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大。数据显示,城市慢阻肺患者每年例均直接医疗费用(门诊、住院、药费)为11744元,在职患者每年误工17天,亲属误工14天。

早点学习防治知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学专家钟南山曾在世界慢阻肺日科普讲座上表示,慢阻肺是一种可预防、可早诊、可治疗的疾病,早期发现慢阻肺,在呼吸道症状很轻的时候开始干预和治疗,能充分保护肺功能。“慢阻肺的管理目标,一方面要减轻当前症状,另一方面要降低未来风险。”支修益说,不论个人还是社会层面,做到以下几点就能有效防治慢阻肺。

认识慢阻肺。通过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知晓率,有助于加强疾病预防、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维持病情稳定。科普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戒烟宣教、慢阻肺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基础知识、长期规律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吸入药物和装置的正确使用、缓解呼吸困难的技巧、需到医院就诊的时机、呼吸康复相关知识、急性加重期的处理方式、终末期慢阻肺的伦理问题。

积极戒烟。慢阻肺不可逆,每发作一次就会加重一次,因此要从源头减少致病因素,有效保护肺功能。不论是否患病,吸烟者都应尽快戒烟,不吸烟者应避免接触二手烟,还要勇于对二手烟说“不”,劝诫烟民戒烟或去室外吸烟。难以戒烟的患者可在戒烟门诊接受肺功能、胸部CT等全面检查,根据结果与医生共同制订戒烟计划。

远离空气污染。有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天时,应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一定要戴防霾口罩。注意避免厨房油烟污染,减少煎炸、爆炒、烧烤等烹饪方式,做菜全程都要开着抽油烟机,且做完菜后不要立刻关闭。另外,房屋装修装饰污染不容忽视,材料中的苯、甲醛和氡等有害物质会加速慢阻肺的发病和进展,倡导绿色装修,使用有环保认证的装修装饰材料。

早诊早治。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是肺功能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长期吸烟或接触室外雾霾、室内烟霾、生物燃料等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该检查简单廉价,有助患者尽早开始治疗,效果好的可以控制到正常人的肺功能水平。

分级管理和双向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进行慢阻肺预防、识别筛查、教育、康复治疗和长期随访等工作;二级及以上医院主要负责慢阻肺确诊、患者综合评估、戒烟干预、稳定期规范管理和制订治疗方案、急性加重期和疑难危重症诊治等。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情况安排其在基层和二级及以上医院双向转诊,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不同级别医院的优势,最大程度为慢阻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治照护。▲

关键词: 慢阻肺暴发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四大致病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阻塞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