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融文化】“像煞我小时候的味道!”

2025-11-28 09:36:19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胡杰伟 本报记者 王雪莹

“格个定胜糕软糯得来,像煞我小时候的味道(杭州方言:定胜糕口感绵软,唤起童年记忆)”。2025年10月16日下午,杭州市上城区中山中路“银发街区”人声鼎沸,浙江省“敬老月”活动暨“浙条街那些年”银发街区启动仪式在此开幕。老人们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品宋韵茶艺、赏银发时装秀,欢声笑语交织成温暖的画卷。


(资料图)

作为全国首个以“银发时尚”为核心的综合性街区,中山中路通过“衣食住学游购娱养”全链条服务,正探索一条银发经济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这条全长两公里的街区,正用方言的烟火气与金融的温度书写着“老有乐子”的新故事。

一街一景织就银发“幸福网”

“这里比养老院还热闹!”72岁的王女士住在附近,每天都会来街区转转。在她身后,塘栖土菜馆老板正将开水倒入门前水桶,热气裹挟着金银花香扑面而来。小方桌上,“免费茶水,便民服务”的红色横幅迎风招展。

“我家孩子总说‘网红打卡’,现在我知道了,这就是我们老年人的‘宝藏打卡点’!”说到兴起处,王女士干脆当起了导游,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介绍起了沿途的“银发时尚金街”特色。“这里还有一家‘牛羊馆’,我们老人经常在这里等车。”牛羊馆怎么和等车挂上了等号?王女士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说:“小把戏也要学阿拉老底子,簏儿来哉(杭州方言:年轻人都要学我们老人家,你们也落伍了)。”

原来就在今年,江西籍张老板在中山中路开了一家“黎洪秘制牛羊馆”。装修时,他注意到店门口公交站台常有不少老人候车,便自费添置了“银发候车专座”和软垫。“老人满意,生意自然会红火。”同时,这家店还加入了上城区幸福·邻里食堂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打折优惠。

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街区一角的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点前,老人们正在排队咨询个人养老金业务。农行浙江杭州中山支行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讲解六大养老诈骗案例,宣传养老产品,设置个人养老金有奖问答互动环节,除此之外,现场科技感满满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化身“暖心助手”,用便捷的交互方式为老年人答疑解惑。

除了在场外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农行杭州分行还将“适老化服务”嵌入网点生态。

“这个眼镜好,我老花眼就怕写单子。”王女士在就近的农行网点体验了一遍适老化服务。据了解,该行辖内网点厅堂常备轮椅、助听器、放大镜、老花镜等适老用品,专设无障碍等候区、“低位”服务柜台、爱心陪护专席、移动填单台等。在网点入口处,还配置爱心呼叫器、无障碍坡道,用心为老年群体打造便捷金融服务场景。截至目前,农行杭州分行全辖100%网点提供适老化金融服务,配置了“低位”服务柜台,方便乘坐轮椅的客户也能顺利办理业务。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

为何中山中路能成为银发经济的标杆?答案藏在街区的传承里——地处上城核心区域,中山中路是杭州保存最完整的南宋御街遗存。200余家商铺涵盖中老年服饰、医药、餐饮等业态,豫丰祥百货、江南春糕点等老字号深受欢迎。街区串联西湖大道、南宋御街等核心地标,形成“一轴五纵”的文旅商业脉络,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医养学”于一体的全龄友好空间。

银发街区带来的烟火气,不仅是因为硬件升级,更是来自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深度挖掘。街区定期举办“银发市集”,手艺人展销竹编、丝绸工艺品;“怀旧电影夜”放映《庐山恋》等经典影片;在节庆时化身“非遗工坊”,教老人制作定胜糕、香囊。更值得关注的是街区带来的代际互动,中学生教老人用直播设备,老人传授非遗技艺,形成“经验变现”与“技术反哺”的良性循环。

银发街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更在于它证明了老龄化社会并非负担,而是新机遇的孵化器。当70多岁的长者用直播镜头展示丝巾穿搭,当百年老店推出“银发婚照”定制服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

关键词: 中国创投网 银行保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