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即时:门人半知己 师徒情谊长

2022-07-27 06:43:52

来源:北京日报


(资料图)

在西方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传入之前,传统中国画大多遵循“师徒相授”的模式,在千年来的中国画史上也涌现出不少名师出高徒的案例,如宋代李唐门下之马远、夏圭,明代沈周门下之唐寅、文徵明。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现代美术学院的教育雏形逐渐形成,但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院教育与传统师承并行,民国画坛“师徒缘”亦为当下美术研究的关注点。日前,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的“门人半知己——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花鸟画新境”专题展,便属其列。

早年从事雕花木工的齐白石27岁正式拜入乡绅胡沁园门下,自此开启了由民间手艺人向画家身份的转换。后者不仅免费教授齐白石花鸟画,还请陈少蕃辅导他诗文,两位老师还从今后题画的角度出发,为当时的“芝木匠”(齐白石原名纯芝)起了新名字: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传道授业解惑,胡沁园的师恩可见一斑。所以在齐白石声名渐隆之后,他也将这份师恩传递给自己的门下弟子。

1923年,当时在北平艺专读书的王庭钧与同学李苦禅一起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为他更名王雪涛,对他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王雪涛拜入齐白石门下后,认真临摹老师作品,无论花鸟、草虫、人物都颇得齐白石精髓,以至于白石老人在画中题写:“作画只能授其法,未闻有授其手者,今雪涛此幅似白石手作,余何时授也?”从中可见王雪涛临摹齐白石画作的相近程度。而当白石老人有了新的创作思路,王雪涛也是心明手快。1920年代,齐白石开始将民间喜闻乐见的儿童玩具“不倒翁”纳入绘画题材,并赋予其讽刺意味。王雪涛知道了老师的想法,便提前绘制一幅背面《不倒翁》呈给老人。齐白石欣然在画中题写:“雪涛仁弟画此,因闻余欲画背面,先画此呈余论定,正合余意。”从中可见师徒二人在艺术道路上的共同探索。

1929年于非闇拜白石老人为师,专门向其求教篆刻及草虫画法。1932年,齐白石为民国将领王瓒绪精心绘制了《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其中有一幅雪景山水《一白高天下》十分精彩,画中以淡墨晕染的方式描绘雪景,将北方冬季雪后的宁静与清冷表现得十分到位。而在1957年,于非闇先生专门绘制了一幅《四喜图》,为世人讲述了当年向齐白石求教雪景画法的场景:“二十六年前,向白石老人学画雪景染法,彼时我还不会花鸟写生,今取荣宝斋监制罗纹纸按老人传授之法试作,而老人已于数月逝世矣。”虽然恩师已去,但是他教授的技艺依然在弟子的身上传承和延续。

齐白石门下的弟子众多,这不但是中国画坛后进们对他艺术成就的一种认可,也为老人寓居京城的晚年生活带来一丝情感安慰。他曾经自刻一方印章“门人半知己”,来表达对门下弟子的认可。虽然白石老人感叹“夫画者,本寂寞之道”,但是在寂寞的艺术道路上,如有几位门人知己相伴也是人生幸事。

弟子对老师画风的追模是中国画传承的必经阶段,这与中国画自身发展规律相关。画史中很多名家的早期作品,都可以找到他们老师的影子。如果一位画家终生模仿老师,那么终究会被画史所遗忘。齐白石将门下弟子视为艺术上的知己,但是如何教授他们脱离师门,在绘画风格上形成自家面貌,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老人也是煞费苦心。他常常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门下弟子不要一味追求在笔墨语言和图式风格上与老师相似,而是应该学习继承老师胆敢独造、不断开拓创新的艺术精神,如此才能走出“生”路,才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于非闇、王雪涛领悟到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虽都拜师齐门,又立足于花鸟画领域,但是却没有选择继承齐白石的大写意画风,而是在艺术道路上另辟蹊径。于非闇取法宋元经典,化古而开新,专攻工笔重彩,在近现代工笔花鸟领域开创一代新风;王雪涛取法自然,写其生意,笔下小写意花鸟灵动逼真,生趣盎然。

齐白石出身农家,晚年定居北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对故乡生活的眷恋。他笔下的花鸟成为了他的代言人,“草间偷活愿安详”向世人诉说着他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流露出对家乡风物的思念。于非闇切身感受着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感受到社会建设和祖国发展蓬勃的生机,所以在他笔下,花鸟画更加绚烂多姿、生机盎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开放后,王雪涛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他笔下的《百花齐放》既巧妙地将多种艳丽的花卉融于一图,又向观众传达着在“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下,画家们热烈而高昂的创作状态,也暗合师徒三人的艺术各有各精彩。

关键词: